休闲农业观光:发展难点及开发模式解读

   日期:2021-03-20     浏览:272     评论:0    
核心提示: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
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会遇到哪些问题
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导致阻碍,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有对休闲农业认识不足、管理滞后、服务欠缺等原因。
1、规划缺位(做休闲农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很多休闲农业项目没有认识到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的价值,不愿意花代价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指导价值的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方案,导致整体开发水平比较低下。
2、同质竞争(创意、创新才是现在消费者所喜欢的)
看到别人干什么赚钱,自己就干什么,简单的模仿最后导致白热化的同质竞争,成为休闲农业领域的通病。
3、人才缺乏(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受到阻碍,培养人才是关键)
不论是进入休闲农业领域的大企业,还是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都非常地缺乏,如何依托政府支持、对接相关机构,在人才培训与引导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休闲农业领域方面获得实质性地突破是一个重要课题。
4、资金不足(做休闲农业,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或者干脆就是为了骗取政策资金)来打造的休闲农业项目将很难获得持续生存,更谈不上大的发展,盈利模式与融资模式的创新,才是休闲农业资金困境的出路。
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服务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将农业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原料供应、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人文创意等多功能扩展,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
根据区位、资源、文化背景等条件,我国休闲农业的区域空间布局主要有: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当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分类标准,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把乡村民宿和特色小镇作为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
休闲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1、都市农业和名胜景区周边连片开发型
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发展起来的都市农业,位于市区周围的近郊(也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和客源丰富名胜景区周边,二者是休闲农业布局和发展的重要区域,适合政府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
这种模式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服务,主要经营类型包括相对集中联片的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农业嘉年华、市民农园、农事体验乐园以及民宿和乡村酒店,在北京、上海、成都以及海南、云南等区域较常见。
2、自然生态区的观光养生型
山区、滨水地区与草原地区具有独特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资源,是重要的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为主的休闲农庄和农家乐。
同时,结合特色村落、小城镇建设,以新农村格局和古村镇宅院建筑为旅游标志物,开发观光旅游,涵盖有古民居和古宅院型、民族村寨型、新村风貌型和古镇建筑型。
3、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型
通过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以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标志物,突显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4、农家乐、观光采摘、民宿等多形态
传统特色农区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同时,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通过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提升文化内涵,发展出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观赏以及各种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